村企对接促发展 互帮互助有成效

发布日期:2013-07-15 11:20:35   作者 :企发中心    浏览量 :3202
企发中心 发布日期:2013-07-15 11:20:35  
3202

开源·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是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下属15家分子公司、3个文化团体和2个农业科研单位,业务涉及现代农业、房地产、酒店、文化产业等领域。集团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招工扶贫先进企业”及湖南省“文明单位”、“最受尊重的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

发展13年,我们始终将致富思源、敢于担当和回报社会为报效党、祖国和人民的自觉行动。自2006年起,集团将扶贫帮困重点放在武陵山等贫困区域,以旱杂粮为特色产业,以自然村为实体,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党建互帮为保障,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探索出了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产业帮扶模式,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致富,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几年来,共投入村企对接产业扶贫开发资金1亿多元,实施实体(项目)20多个,组建专业合作社18个,覆盖和带动武陵山片区中的9县14村2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同时,公司也实现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旱杂粮产业成为集团公司战略核心和极具竞争力产业。

一、村企对接做法

1.建立帮扶机制集团成立了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将对接村的支部书记也纳入为成员。在领导小组之下,建立了综合协调组、市场调研组、项目建设组、产品开发组和党建共建组。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促进村企对接项目的持续深入开展。

2.探索对接模式。集团按照“城乡统筹”和“五个一”(实施一个惠农项目、组建一个合作社、扶持一批生产能手、资助一批贫困农户、发展一个村级经济),探索了五种对接模式。一是联办开发公司模式。集团以合作社为基础,与慈利县象鼻嘴村成立农业开发公司,公司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村委会和村民以土地、产品、实物入股,由公司统一组织村民发展种养业,每年收购各类农产品价值超过50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民户均收入2000多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500元,增至2013年10000多元,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模式。几年来,我们以旱杂粮产业为依托,先后在武陵山片区的古丈、花垣、慈利、沅陵、石门、安化及少数民族贫困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等组建了绿豆、苦荞、杂粮等18个专业合作社,其中全国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3个,实行“五统一”(统一发放作物种子、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制定生产标准、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农业产品),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规模效应。入社农户1万多户,覆盖农户2万多户。对有一定技能和基础、有意愿扩大规模的种养户从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培养成示范效应明显的种养专业大户近200个,带动其他农户发展种养业。三是创建集中产业园模式。投资2亿多元开发建设九道湾生态农业产业园和湖南旱杂粮产品加工与研发产业园,以旱杂粮产业的精深加工和销售收益持久地支撑扶贫项目长远发展四是党建互帮模式。集团党委与对接村结成党建互帮对子,投入3000-5000元用于发展村部党建工作的建设支持其建立党员学习室和活动室,联合开展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在当地党组织帮助下,委派党员高管兼职帮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帮助培养致富人才,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五是光彩基金结对帮扶模式。集团先后成立“感恩慈善基金”和“党员奉献基金”,实行产品销售“两分钱光彩工程”(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产品每销售一件(盒、袋、瓶),提取2分钱用于扶贫帮困)已筹资助建设学校5所,长期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81名、贫困户516户。

3.推动全面帮扶。在帮扶中,我们以项目、产业为突破口,党建互帮为抓手,推行党建互帮互助、打造一村一产业,实现与对接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全面帮扶。在生产帮扶的同时,我们突出了四个方面的帮扶带动:一是从观念上引导。安排对接村干部到企业挂职,吸纳村干部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组织村民到企业参观考察,让他们感受企业的规模实力和产品需求潜力,增强市场观念,树立脱贫致富信心。二是从技术上支持。每年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培训种养户,组织技术服务团队到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服务,发放技术手册,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三是从人才上培养。通过新技术推广和服务,参与专业合作社事务管理,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带到村干部和农户中,帮助培养创新型干部、新型农民。四是从就业上帮助。每年面向武陵山区招聘员工,对有务工意愿的农民开展就业培训,提高相关技能技术,尽可能安排到公司就业。

4.大力发展村级经济

我们除拥有育种、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科研、销售、品牌打造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外,更注重品牌打造和技术创新,公司拥有杂粮加工专利技术15项、注册商标49个、知识产权9项、著名商标2个,已开发四大类30多种杂粮新产品,首创湖南杂粮种植标准6个、绿色产品6个,引进国际一流标准的饮料、粉、面、油多条生产线,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扶贫帮困有了坚实的后盾。

在此支撑下,我们集团大力帮扶发展村级经济。仅与慈利县象鼻嘴村的合作对接中,集团与该村3OO多户农户签定种养殖合同,按5000元/户发放生产启动资金,组织农户开展种养殖生产,进行物资收购,发展“订单”农业,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鸡、鸭、牛、羊、肉狗、乳鸽等各类上规模专业户均达到80户以上,带动农户开展生产致富,总专业户超过200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13年底,集团共在该村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帮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村小学和村部、农村远程教育建设。

除此之外,我们集团制定了以公司返利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一个长效机制。合作社中产生的赢利将返回村里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支两委组织村民发展生产和组织收购产品,每年年底由公司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资金将自动成为村级集体收入。

我们正在探索和实施的扶贫帮困已形成了以下态势:一是产业链带动态势,打造从研发、种子、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品牌等完整的杂粮产业链。二是全方位帮扶态势,从产业、产品、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党建等实行全方位对接,对接不留死角。三是渐次扩大态势。项目帮扶从一个到整村推进,再到乡(镇)联片区,帮扶范围不断扩大。

二、村企对接效应

1.村企对接促进扶贫工作长远开展党委政府实施扶贫,一般是直接确定一个贫困村,派出工作队,两年左右的帮扶是短期行为,基础设施短时间可以改善,但扶贫难以真正长远化;产业不发展起来,农民增收缺乏长远保障。这种“输血”式扶贫助长了老百姓“等、靠、要”思想,培养了“懒”人。而村企对接,企业参与扶贫项目中,实行的是产品、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对接,注重长期规划、长远效应,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推动,是通过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致富自觉性、做大做强产业来实现的,形成了一个“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2.村企对接构筑贫困地区崭新生活一方面,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有长远保障。通过我们的企业参与扶贫,给村民带来了多种收入。一是通过企业回购种养产品,带来了稳定的生产收入;二是通过参与企业开发项目、研发、加工,带来了务工收入;三是通过入股开发公司或加入合作社,带来了分红收入;四是通过到企业就业,带来了工资收入。同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产品,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只要企业在发展,产业在发展,农民收入都是有长远保障的。另一方面,贫困地区村级文明建设有崭新形象。在集团的不断投入下,对接风民俗得到改善。广大村民接受科学道理,消除迷信愚昧;好多年轻人原有的打架斗殴、酗酒闹事、麻将赌博等一些不良行为得到消除,村民的法纪观念不断增强,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很少出现。在文明村风的吹拂下,对接村出现在眼前的是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和谐的新景象。

3村企对接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民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前提是企业要有能力去做,并能长期去做。只有企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才有长期坚持的实力。我们开展的村企对接项目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武陵山区旱杂粮产业已成为企业的战略产业,形成了发展优势,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目前,集团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已进入“上市”辅导。二是为企业建立了稳定安全的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稳定发展的旱杂粮种植基地,实行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保证了生态、环保等原料质量要求。

三、建议

1.加强统一规划指导。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民营企业参加新农村建设、“村企对接”产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指导;建议省委统战部、工商联已实施多年,卓有成效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和“同心工程”、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抓。

2.制定出台政策文件。制定出台引导和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村企对接和扶贫开发,在税费减免,引导和奖励资金、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

3.支持参与连片整体开发。鼓励和支持有势力、有成功做法的龙头企业将项目带动、整村、镇推进的效应基础上,尝试整县推进、连片带动,这样的示范作用和效果更强。

4.鼓励奖励先进企业。对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在省委、省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

企业
集团
产业
建设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